美國新任總統特朗普一直針對中國提出讓制造業重回美國,這似乎使得正在經歷寒冬的中國制造業更是雪上加霜。自2014年開 始,大量制造業深陷倒閉潮,隨著地價與人力成本等上升,中國制造業面臨的困境遠比我們想象的復雜與艱難。
中國制造的勢正在逐年減弱,其中主要的現象就是中國所生產的產品不再像以前那么便宜,如今,在中國制造的產品成本 與美國制造的產品成本差距不大。同時,中國勞動力的薪資水平也在這十年里漲幅187%,從2004年到2014年,中國工業用電的 成本估計上升66%,而中國天然氣成本則猛增138%,飛漲的勞動力和能源成本削弱了中國的競爭力。
另一方面,隨著印度、墨西哥、越南等的工業化發展,中國作為工業大國的勢也漸漸被均化,越來越多的生產廠家遷移 到了這些后起的發展中,尋求勞動力價格更加低廉的生產方式。
很多時候我們做一個產品,把太多時間用在偷工減料擠倒對手上,而未把精力放在精益求精或真正的創新上。這也使“中 國制造”在世界消費者眼里形成了負面刻板的印象。比如英美消費者群體,對中國制造絕大部分的印象停留在海量生產、便宜 、水平低、質量差、不可信賴等關鍵詞上面。
外憂已經比比皆是,問題更是數見不鮮。我國制造業在過去30年的時間里,主要依靠四大成本勢進行發展,廉價的土地 和勞動力,政府政策的扶持以及不用顧忌環境問題。然而,隨著近十年房價的飛漲,勞動力不再便宜,稅收增加,要花費資金 維護生態環境等因素,使制造業的成本不斷攀升,使中國制造的勢消失殆盡。
于是乎,制造業將不再會擴大規模,甚至一些經營規模較小的工廠倒閉,制造業的危機沖擊重重。那“中國制造”該怎么辦呢 ?2013年以來,中國每年采購的工業機器人數量都高于其他,盡管密度不及德國、日本以及韓國,但是在生產中使用機器 人的節奏之快,或許能緩解中國在勞動密集型制造業中的競爭性勢受到的侵蝕。
我們始終都要清楚,科技永遠是生產力。以勞動密集型發展的方式已不再能夠給我們勢的情況下,向技術密集型產業發 展才是我們“中國制造”未來發展的方向,成為中國制造業沖破危機的關鍵所在。
下一篇:今冬鋼材價格上漲 幾人歡喜幾人愁
相關文章Related articles
客服中心